临床表现
临床表现:临床上将本病分为成人淋球菌性结膜炎和新生儿淋球菌性结膜炎。
成人淋球菌性结膜炎潜伏期短,为数小时至3天。通常从一侧开始,但大多累及双眼,起病急骤,病情呈进行性发展,眼痛、畏光、流泪等症状明显,眼睑高度肿胀、疼痛,伴睑结膜高度充血,伴小出血点及假膜形成,球结膜水肿,重者突出于睑裂外,耳前淋巴结肿痛,重症患者甚至可出现耳前淋巴结的化脓。本病特点是有大量的分泌物,早期分泌物为浆液性或血性,结膜刮片上皮细胞胞质内可见双球菌存在;3~5天后,眼睑肿胀有所减轻,并出现大量脓性分泌物,不断从结膜囊流出,形成典型的脓漏现象,此时分泌物中有大量淋球菌;经过2~3周,脓性分泌物逐渐减少,结膜水肿消退,睑结膜高度肥厚,乳头增生,可持续数月之久,最终炎症消退,睑结膜上可留有较深的瘢痕。
新生儿淋球菌性结膜炎是新生儿眼炎的主要原因,大多经母亲产道感染,发病率约为0.04%,潜伏期2~4天,双眼多同时受累。临床表现与成人相似,为严重的急性化脓性结膜炎,但临床过程较成人稍缓和,角膜并发症较成人少且发生晚而轻,但如果治疗不及时也会发生角膜溃疡和穿孔,且多因发生在角膜中央而严重影响视力。
治疗
治疗:由于淋球菌性结膜炎病情凶险,发展迅速,后果严重,所以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,在一般结膜炎局部抗菌药物治疗的同时,强调全身用药,以更加快速、有效地抑制病原菌。
1.全身治疗
(1)青霉素:淋球菌原对青霉素G敏感,但近年来耐药菌明显增多,因此需根据敏感试验结果决定是否用青霉素G。成人应用水剂青霉素G 600万~1000万U静滴,1次/d,连续5天;新生儿的用量为5万U/(kg·d),分2次静滴,连续7天。
(2)头孢曲松(celtriaxone):1g/d,静滴,是目前较为推崇的抗淋球菌药物。
(3)
头孢噻肟(cefotaxime):500mg静滴,4次/d。
(4)大观霉素(spectinomycin):2g,肌内注射,存在耐药性,适用于敏感菌株的淋球菌感染。
(5)诺氟沙星(norfloxacin):对淋球菌也有一定效果,200mg,2~3次/d,儿童不宜应用。
2.局部治疗
(1)清洁结膜囊:用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非常重要,以清除结膜囊内的致病菌。开始每5~10分钟1次,逐渐减为15,30分钟1次,1天后每小时1次,数天后每2小时1次,持续2周,直至分泌物消失。冲洗时,头偏向鼻侧,以免流入对侧眼。
(2)抗菌药物点眼:水剂青霉素G滴眼,10万~30万U/ml,或0.3%
诺氟沙星滴眼液,开始时每分钟点眼1次,半小时后每5分钟点眼1次,1h后每30分钟点眼1次。病情缓解后,可适当延长点药间隔时间,每1~2小时点药1次,直至炎症消退为止,不可间断。也可应用氧氟沙星、环丙沙星眼水及妥布霉素或红霉素或
杆菌肽眼膏。
(3)如果发生角膜并发症,应按角膜溃疡治疗。